一位客户要求我们给他们工厂搞一个内部公关策划,主题是“企业是我家”。要说搞这个公关策划并不难,我们完全可以把策划搞得漂漂亮亮的。可是,范经理和马哥商量后仍然婉言谢绝了。
我有点不明白了。上一次客户要求设计CI,我们没给人家设计;这一次客户要求搞这个主题公关策划,我们又不给人家做。登上门的生意为什么总是推之门外呢?后来听了范经理和马哥对客户的一番分析,才明白我们公司确实是诚心诚意为客户着想,宁可舍去生意也不想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影响。
范经理和马哥给客户分析说,咱中国企业中有两个企业挺有意思:一个是“三株”,它要把企业当成“军队”;另一个是“亚细亚”,想把企业变成“家”。
三株集团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几大战区,将营销人员归为几大集团军,从司令到将军,总想着像打仗似的攻城拔寨,想着通过几场硬仗击败对手,成就大业。可是,企业不是军队,军队内部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强调服从、命令、纪律,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天职,军队的内部关系不适合于企业。
“亚细亚”恰恰相反,它致力于把企业变成温馨的“家”。亚细亚集团在处于上升、兴盛的时期,就刻意营造“家”的气氛。总经理王遂舟说:“我们要在当前社会风气不太正的情况下,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令人舒畅的小环境。”他亲自主持创办了幼儿园、集体宿舍、职工学校、职工之家,并设想建立哺乳室、子弟学校,把商场医务室扩建成职工医院。他对工会交代“职工之家”的建设目标:要真正搞得像个家的样子,有家的气氛、家的情调、家的温暖和舒适,要让员工一下班就往这里来,来了就不想走。
总经理王遂舟设想建立亚细亚员工子弟学校,为此派出人员广泛研究。要求:课程设置要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要高薪聘请社会上最优秀的教师任教,保证最高的升学率,使亚细亚干部、员工都不再为子女受教育问题发愁。他组织专门班子,筹备亚细亚经贸大学,并为校址设在北京、广州还是西安而苦恼不已。他派人员到广西北海经营“亚细亚”度假村,主要任务是安排“亚细亚”的标兵度假、干部开会。有一次,他甚至神秘地告诉干部们:已经把大家的墓地选好了,与养老的地方在一起,是个山清水秀且经济发达的地方。将来退休后,大家可以互相串门,悠闲地聊天,回顾这共同战斗的历史,并且死后亦能葬在一起。
亚细亚后期发展步入衰败,有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总经理对“家”的迷恋,在内部关系上步入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其实就是一个“家”的模式,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员工的吃、喝、拉、撒、睡、生、死、病、老,企业统包统揽。结果呢,企业要抽出很大的精力去建设这个“家”,甚至把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抽出来给职工盖宿舍,否则职工就要提意见。这样一来,企业本身没钱扩大再生产,没钱搞技术改造,没钱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职工也形成了“大事小事找企业”的习惯,该自己做的事也不做。综观国际上的知名大企业,虽然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但从未有过“统包统揽”之现象。
范经理最后指出:“家就是家,其他任何群体取代不得。人民公社初期,不让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锅也砸了炼钢,大家都到公社食堂吃饭。结果没多久,公社食堂办不下去了,解散了。公社不可能是‘家’。
如果企业经营者主动充当企业的‘家长’,对企业经营决策、资金支配、内部管理,甚至员工的生、老、病、死等‘统包统揽’,而中层干部以及普通员工都只是这个家庭中的‘子’、‘女’角色,对企业的兴衰实际不负任何实质性的责任,反而有可能通过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为自己多分一杯羹。企业统包统揽的愈多,中层干部及普通员工的依赖性愈强,责任心愈差。”
马哥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企业致力于‘家’的建设,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激励。美国人赫兹伯格提出了一个激励理论,叫双因素论。与工作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挑战性,工作成绩得到认可与赞扬,工作具有发展前途,个人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些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对于激励因素,有它,产生激励,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足;缺少它,不产生激励,但不会构成强烈的不满。
‘双因素’中的另一个因素叫保健因素,它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有关,如人际关系、工资和福利、工作环境的条件等。对于保健因素,缺少了它,会引起员工不满,而改善它,虽然能消除不满,但不能产生激励与鼓舞。
对‘家’的迷恋实际上是对保健因素的偏向。消除不满当然重要,但产生激励则更重要。”
客户被说服了,并接受了范经理和马哥的建议,搞一个人和主题的内部公关策划。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亲情关系,企业成员之间是伙伴关系,这两种关系无论如何是不能划等号的。
企业是工作的场所,它不是“家”,更不是俱乐部,非要把不是“家”的企业变成“家”,企业也就不成企业了。对“家”的迷恋,是企业内部关系的一个误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企业不是“家”:内部公关的误区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危机公关公司
本文标题:企业不是“家”:内部公关的误区 地址:/ziliao/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