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两个经典案例中,不难分析出,在处理品牌危机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手段、改进措施固然重要,但“态度制胜”的法则更为适用、有效,只要本着积极、诚实、负责的态度,消费者不但能宽容企业,而且会更加信任和忠诚于企业。
但是,在2006年受人瞩目的“SK-Ⅱ质量门事件”中,同样知名的宝洁公司处理危机的态度与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于强生、中美史克的案例。
2006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日本SK-Ⅱ品牌入境化妆品被查出违禁成分》的通告,指出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一时间,SK-Ⅱ的用户都要求宝洁给出解释,同时要求退货。但是,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发表公开声明:称SK-Ⅱ产品是安全的,有质量保障,坚持不会下架。并要消费者认同无质量问题等条件才能退货。
在整个过程中,宝洁没有主动向消费者解释有关产品的问题,而是一味强调产品是安全的,即使在做出撤出中国市场的决定后,仍然坚持这一说法,期间还动用形象代言人宣称产品是非常好的。甚至在退货的过程中还实行了有条件的退货,要求消费者签署协议。虽然最后宝洁因为在部分地区SK-Ⅱ专柜发生了严重的治安事件,为安全起见撤柜,决定暂停其在中国的产品销售。但SK-Ⅱ仍然强调产品是安全的。如此傲慢的宝洁最终付出了代价,根据公开数据估算,SK-Ⅱ暂停销售1天,宝洁将损失约145万元的销售收入。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宝洁在整个事件中都在说谎,对SK-Ⅱ的信任度降到极低点。
企业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如何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寻找转“危”为“机”之道,这是危机管理的精髓。企业要成功应对危机事件,应遵循以下金科玉律。
1.态度决定一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完人,自然也没有完美的品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在所难免。然而,关键问题是错误出现以后,企业以何种态度面对错误。处理危机事件,事实虽重要,态度是关键。
危机爆发后,企业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政府批评、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都会纷至沓来。此时,企业最明智的做法是,正视问题,以诚相待,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敢于公开真相,积极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且“闻过即改”,做出相应的改进举措,争取赢得公众的谅解和同情。
不要忽略企业真诚的态度对单纯的公众的影响力。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不管它做错了什么,往往会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信任!其形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害,反而会有所升华。许多危机成功的案例显示,企业在危机事件中的诚恳态度,不仅化解了一场灾难,而且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相反,许多企业担心危机事件曝光后会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采取隐瞒、掩盖、敷衍、“无可奉告”等愚蠢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雪上加霜。企业应该明白,在危机时刻,公众对企业的反应高度敏感,任何敷衍、傲慢、推卸责任的言行都可能激起公众的愤慨之情,使事态进一步恶化,一个被消费者憎恶抛弃的品牌其实一文不值。几乎所有的危机处理失败的案例,都存在着企业态度上的失误。
国外许多成功企业为了有效处理危机事件,都积极遵循以下原则:
(1)一旦发现问题,就毫不犹豫地正视它。
(2)一旦感到情况不妙,就进行彻底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危机爆发的原因。
(3)一旦发现危机来临,立刻通过传播媒体,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危机的真实情况。
(4)一旦危机已经降临,就集中所有部门的意志和力量去对待它,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形势下,没有比求生更重要的了。
这方面失败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上文说的宝洁公司“SK-Ⅱ事件”。
宝洁公司在“SK-Ⅱ事件”中的表现可谓处理品牌危机的败笔。宝洁公司在事件中一直态度傲慢,推卸责任,还多方设卡阻挠消费者退货,这无疑将自己一次次推向媒体和公众的敌对面,使危机越陷越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宝洁公司傲慢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伤了消费者的心,SK-Ⅱ的品牌忠诚度顷刻间土崩瓦解。
SK-Ⅱ从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在全国建起了上百个专柜,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也达到高端化妆品市场前三名。然而,“SK-Ⅱ事件”使得SK-Ⅱ产品最终不得不挥泪撤市,大量的市场投入付之东流,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高端品牌形象轰然倒下。
“SK-Ⅱ事件”对SK-Ⅱ的母公司宝洁公司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次风波中,宝洁公司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主体,其傲慢的姿态和形象被放大,这对宝洁公司的企业形象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面对这样的惨重代价,宝洁公司最终坦承与媒体沟通合作不够,并承认“我们错了就是错了”。
2.速度就是生命
危机处理的难度是与危机处理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形势下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危机公关公司
本文标题: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形势下 地址:/news/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