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方国家强大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却可借助其文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填补这个“真空”。
就此,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更是贯彻中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从历史上看,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必然要提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主张,带动国际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潮流,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框架。而这其中,锻造民族的文化品牌及提升文化品牌的全球传播力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创意经济”,希冀推动品牌战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6月也明确指出:“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际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们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极品牌。”
链接
今后十年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趋势预测(28)
相关的投资研究机构指出:中国一方面从加入WTO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包括增加了加工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另一方面,随着许多文化领域的保护期限的终止,境外资本将以多种方式更为直接地进入中国文化产业。
(1)进行直接投资。产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规模的竞争。大型跨国文化企业集团拥有巨额资本。兼并、收购和控股是大资本经常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后,国际大资本可以便利地从资本巿场中直接切入对象。
(2)通过内容实现间接投资。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是它的生命线,大型跨国集团拥有丰厚的全球性内容资源,可以低成本向中国文化企业提供,并用中国文化企业的平台,分享中国文化巿场的重要份额。
(3)经营的本土化战略。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是跨国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它们将建立具有本土特点的企业文化,用本土的员工,开发本土的传统,在中国鼓励民营资本和美元投资的条件下,本土化战略将是一条捷径。
(4)资本的交互渗透。外资采用交互持股除了避免资本风险之外,还有另一种特殊含义,即可以适度回避政策风险,迂回进入政策封闭的领域。例如,某国际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如果直接参股某报业集团,可能违反中国现行政策,但是间接参股与该报业长期发生借贷关系的银行,可通过合作银行间接参股该报业集团。
(5)巿场资源的互补。如某跨国集团利用所掌握的全球内容资源,向中国某电视台提供节目,电视台则利用该公司的全球经营网络,在海外建立传播机构和发送内容。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中国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在未来将成为更为普遍的发展形式。
* * *
————————————————————
(1) 引自《易经》。
(2) 转引自: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60605/0000726837.shtml。
(3) 转自胡惠林主编,施惟达、田立立副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花建、巫志南、郭洁敏、王国容、吴文娟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贸易和全球化》,转引自《文化研究》2003年第5期。
(6) 转引自花建、巫志南、郭洁敏、王国容、吴文娟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英〕菲欧娜·吉尔摩著,刘军等译:《钢索上的品牌战士》,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8) 〔美〕萨莫·雷石东:“创建国际传媒企业的三部曲”,载《中国广告》2002年第11期。
(9) 武常岐:“品牌不是‘评’出来的”,源自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10)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 参见〔美〕肯尼斯·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 转引自李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 转引张凤铸等主编:《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 蔡卫、游飞编著:《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15) 转引自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6) 尹继佐:《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转引自花建、王泠一、郭洁敏、巫志南、樊兆鸣著:《文化金矿》,海天出版社2003年版。
(17) 转引自花建、郭洁敏、巫志南、王国容、吴文娟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危机公关公司
本文标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地址:/ziliao/382.html